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重要命题并阐述了其科学内涵。其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党的领导人重要讲话、党的重要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此次大会的主题之一,进一步凸显了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何从学理高度、历史厚度、哲学深度来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一年多来,理论界对此展开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研讨,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回顾和梳理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进而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状况分析
从发文量上看,伟大建党精神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分析样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检索词,检索文献题目和篇名中包含“伟大建党精神”的论文研究成果,检索时间为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理论界已经刊发研究论文1347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共259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人民论坛》《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政治学研究》《贵州社会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探索》等期刊刊发此类主题文章较多。
在研究作者方面,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祝灵君、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天津大学颜晓峰等学者对该主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引文量是反映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在目前刊发的学术论文当中,引文量大于等于20次的共有11篇,其中,刘建军在《思想理论教育》刊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一文被引次数达61次、下载量达14098,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显示了一定的学术认可度。此外,蔡志强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形成机理与实践要求》、白显良的《基于四重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王炳林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探析》、董振华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马报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结构维度及实现路径》、张志丹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诠释》、张明的《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关系研究》、代玉启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逻辑》、蒲清平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丁俊萍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曹景文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等文章,都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理论阐释,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发文机构上考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发文量较多,为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从涉及学科上看,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等学科,文献量占比分别为43.76%、30.32%、10.23%、3.11%、1.18%,辐射的学科范围较广。
在基金立项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都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例如,在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建设规律研究”,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起源研究”“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突出贡献研究”,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立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案例教学研究”四项。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基于红色家书文本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弘扬研究”。这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极为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
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主要围绕形成背景、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价值地位、践行路径和价值意义等多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形成背景的研究。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条件,伟大建党精神亦是如此,理论界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环境、阶级、国际环境等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进行探究。例如,有学者认为,近代上海工商业的发展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经济基础;五四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渐壮大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阶级基础;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也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产物。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特别是党的一大的召开直接促进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是多重“历史合力”的结果。学者们提出的思考和见解都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将伟大建党精神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充分考虑了国内国际的客观环境。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考察。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质。伟大建党精神还充分汲取和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质禀赋一脉相承。此外,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同时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是其诞生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特别是系列建党活动是其生成的实践逻辑;有学者认为,北京、上海和嘉兴是伟大建党精神养成的主要空间场域。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研究。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多维的解读,将其看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责任目标和价值追求。例如,学者们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在真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政治性以及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互动中不断衍生新内容。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追求和理想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此外,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建党伟业中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精神风貌和价值情怀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和强党的精神力量。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根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核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底色。总的来说,学者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解读和逻辑关系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的从内容上进行概括,有的从政党品质上进行解读。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是完整和严密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进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把握其基本特征。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携带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蕴含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因此具有真理性和信仰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人民性也赋予伟大建党精神斗争性和人民性特点,其中,斗争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规定,人民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规定。第二,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其基本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横跨时空,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连接着党的精神血脉,因此它具有厚重的历史性和强烈的历史感。第三,从具体实践中把握其基本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具象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此外,还有其他视角。如有学者从哲学的视角把握其基本特征,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知情意行融合、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集体精神和个体精神交织、历史性和当代性兼备的基本特征。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地位的研究。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地位,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价值构筑,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价值力量的显现,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精神的领悟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有学者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辩证关系来明确其价值地位,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之源、宗旨之源、意志之源和品德之源,正因有了伟大建党精神,精神谱系才有方向、动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正是有了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才进一步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源泉作用和动力作用。也有学者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作用来界定其价值地位,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密钥,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践行路径的研究。如何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因而受到理论界的重点关注,代表性观点包括:第一,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有学者认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底气。第二,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合理利用红色历史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利用好红色历史资源对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将红色资源作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第三,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起点和落脚点,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此外,加强党的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引导、创新传播载体、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等,这些都是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方式。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价值意义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第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推动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伟大历史成就,淬炼出党最鲜明的特点和特质,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也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宗旨的重要体现。第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意义。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概念,它有效地整合了建党初期多重精神的表述,准确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科学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完整性的问题,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光辉历程。第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意义。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涵养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有效地维护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政党形象,进一步提高党的声望。同时,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能够激励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团结一致,凝聚起最广泛的精神合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除了上述研究议题之外,理论界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还包括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如何用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用伟大建党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如何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等。显然,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
研究的未来展望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创新。
第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具有概括性和中国特色的概念和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构建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的重要体现。而目前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层面,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鲜有涉及。例如,如何厘定和明确“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之间的关系。在还未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时,理论界就将“红船精神”等同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之后,如何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否将红船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组成部分?如果保留红船精神的称谓,那么红船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应该如何界定?或是认为红船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表达?这些问题在个别学者的文章中虽有所涉及,但仍需要理论界进一步作出理论回应和更有说服力的解答。此外,要注意整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相结合。因为伟大建党精神贯通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具体体现。同时,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贯通起来,探寻伟大建党精神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内容。目前理论界已经有部分研究成果涉及伟大建党精神与某一类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徐求真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试论伟大建党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内在逻辑及时代价值》,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之间的关系;李文瑞在《苏区研究》发表《从伟大建党精神到苏区精神:内在逻辑、赓续传承与弘扬路径》,初步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与苏区精神之间的关系等。但是目前理论界对此类问题还关注得比较少,还需要继续深化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为深刻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提供有力的事实支撑和学理根据。
第二,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目前,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重点集中在科学内涵、价值构成、价值意义和传承路径等方面分析,这样的研究范式奠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基础,但仅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必然会大量出现重复性和同质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何拓宽研究视角,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提高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学术水准是理论界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一方面,要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这样必然会形成比较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因此在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上应该要辅之以其他学科,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视角,在多学科的参与下进一步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议题。同时,注重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深入跟踪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党政机关、企业、农村和社区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效果,有助于深入准确了解国内外传播情况,为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从而避免纯理论式的研究和空泛化的论证。最后,拓宽研究视角既要立足国内也要走向世界,坚持本土研究和面向世界相结合,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重点关注他们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他们从何种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从中吸取有益借鉴。
第三,要加强科研协同和合作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尽管理论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系统为主要研究力量的研究群体。但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之间学术合作关系不够密切。这说明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群体,但是合作密度不强,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科研协同力度较低,这是一个值得加强和改进的一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市成立了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并设立了若干研究中心和协同单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共一大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成为重要的协同单位,这有助于发挥不同单位的学术优势和特色专长协同攻关,激发科研活力,为进一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平台。因此,理论界可以加强学术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合作与协同,进一步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研究。
(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的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丁俊萍、梁杰皓,分别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党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毛烨晨
审核:胡青